「知識份子應該有責任,對社會、對國家,至少有一份『言責』。」──陳若曦。
很久沒有聽到這樣「熱血」的言論,在教育普及之後,大學生、甚至碩博士生滿街跑,加上儒家傳統觀念的式微,現在的知識份子已經很難有這樣崇高的自覺。社會上也不再如以往般看重「知識」,我們逐漸轉為崇拜富有、追著金錢跑,昔時最為人所重視的品德修養不再,利益極大值成了最高準則。
所以,我們一票票把信任的人送進國會、推進政府,卻只能一次次的失望。
所以,我們看著電視新聞裡,那些領著高薪的官員臉不紅氣不喘地說:「一切依法行政。」卻不知道是依了哪一條法,也不知道哪條法不依就可以就地正法。
所以,我們面對不公不義的事件接二連三,除了掉淚、除了走上街頭,也只能搖搖頭,感嘆:「小蝦米怎麼可能對抗大鯨魚。」卻忘了大鯨魚是你我辛苦賺錢養胖的。
昨天,在一個奇妙的會談間,一位長得很像王道(總是在連續劇裡飾演好野人爸爸的老演員)的長官問我:「你覺得自己是『有德』的公民嗎?」我其實不太確切知道何謂有德,但帶著80%的肯定,我還是點點頭:
「我想是,而且不只是我,每一個人都應該是。」
其實,這已經是兩年前的雜記了,當年那位王道長官是誰早也忘了,但這些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公民的自覺依舊,而且更加強烈,在那群孩子推開立院大門的瞬間,我看到了長久以來的積怨彷彿有了「改變」的曙光。當然,我們都知道,前方還有好長的路要走,但從餐桌上談論的話題從圓仔雷神冰淇淋,轉為實實在在、切身你我的社會議題,瞬間誤以為自己回到知識份子以天下為己任的年代,這樣的「改變」是以前的我所不敢奢望的。
──負〝責任〞,不是兩三天的熱血,需要長久的練習──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