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「很普通。」友人一邊按摩著被戲院椅子殘害2小時的背、一邊失望地說。

但就我個人而言,這部片表現仍然值得佳許(用〝普通〞二字來形容的話,那排在其後一大串數不清的爛片可以直接丟進垃圾桶啦),這類爭謀鬥智、環環相扣的題材並不好拍,短短時間內有許多人物要呈現、許多劇情要說明。

「把故事講清楚」乍聽下簡單,做起來其實並不如以為的容易,至少【選戰風雲】故事脈絡一清二楚,而且節奏明快,一點兒也不拖泥帶水。除此之外,片中對白耐人尋味,幾個鏡位讓人印象深刻,前後呼應的橋段也適時地發揮效果,更不得不提一下演員精湛的演出。尤其是主角Stephen從一開始陽光熱情、滿腔抱負到最後被迫〝長大〞的轉變,Ryan Gosling表現得極有層次。

可惜在那位關鍵女孩的處理上薄弱了些,少了當頭棒喝的一擊、緊緊揪住人心的危急時刻,原本還以為主角掌握有利證據後會有什麼驚人之舉哪……哈哈,也許是我們都太習慣「政治是黑暗的」了吧<<<該檢討的是你吧(指);再說,命案發生在如此敏感時刻,手機遺失等疑點重重下,警方卻草草結案,女孩的父親明明也是位政治大老卻默默接受這樣的結果,實在難以說服觀眾( ′-`)y-~

 

The ides of March 

【The Ides of March】
Ides [aɪdz] 在古羅馬曆法中,指的是「三月、五月、七月、十月的15日;其他月份的13日」。

所以本片的英文片名直譯就是「3月15日」啦,為什麼特別選這一天呢?

 

因為,羅馬曆3月15日就是凱撒遇刺身亡的日子。

西元前44年3月15日,一群元老叫凱撒到元老院去讀一份陳情書,內容主要是要求凱撒把權力交回議會。凱撒不知道這份陳情書其實是陰謀者所偽造的,於是從容赴會。在路上碰見那位警告他的預言者,還嗆聲「The ides of March have come.」,沒想到最後竟在讀陳情書的時候,被眾人亂刀刺死。

莎士比亞名劇《Julius Caesar》(凱撒大帝)中,預言者對凱撒的一句警告「Beware the Ides of March.」成為最著名的台詞,而現在這句「The ides of March」或「Beware the ides of March」也成了現代英文中暗指背叛、或小心被背叛的諺語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e_Ides_of_March_(film)
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teacher-sammy/article?mid=4267
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0%A4%E5%88%A9%E7%83%8F%E6%96%AF%C2%B7%E5%87%B1%E6%92%92

arrow
arrow

    D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